哪個家長舍得自己的孩子受苦?哪個家長不盼著孩子盡早獨立?可是又有多少家長仍然在“身不由己”地包辦孩子的一切?讓孩子自我選擇就放任不管嗎?不能不管的“度”在哪里呢?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家長要不斷思考學習和交流的內容。
象愛國者擔心祖國的未來一樣,愛孩子的家長也都擔心孩子的前途:能不能上個好學校?能不能找個好工作?能不能結個好婚?哪一件都是人生大事,哪一步都不想讓孩子落后、失敗和痛苦。其實仔細想一想,我們自己又是怎么過來的呢?再仔細想一想,你自己在孩子教育問題上,是不是既想出眾,又在從眾?很矛盾、很分裂?自己弄得很累,孩子也不幸?鞓,效果也不盡如人意,總體成本高,不值得。如果把復雜問題簡單化,會不會好些?有三句話供參考:一是父母做好你自己:少說多做。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,并相信基因的力量。三是告訴孩子學會自我擔當。
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出生再到成年,一眨眼的事情。由于多數孩子跟著父母生活,在父母眼里,孩子好象永遠都長不大,其實,當某一天孩子突然說了一句大人話讓你定神看他們的時候,這時候,你才會感覺到,孩子真的長大了。而家庭教育期,也就基本算是過去了,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,家長的意見慢慢就了成了參考。
因此說,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進行的。有時候在某些事情上你能意識到“這是在教育孩子學好”,可在很多情況下,你的一言一行實際上都在起著教育和示范的作用。以前我們總批評那些罵完孩子自己就去喝酒打麻將牌去的父母,讓孩子培養(yǎng)學習或生活好習慣,自己卻一身不良習氣,其實還有些父母,不喝酒不打麻將牌,但也在言行上起著不好的示范。比如一些商業(yè)中的不良習氣,說謊、愛占小便宜,自己占了便宜還說別人蠢,對社會整天抱怨,罵這個罵那個,其實自己也在那個被罵之列,只是自己不自知而已。而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社會見識,父母是個什么的樣人,逐漸就會在他們面前清楚起來,如果家長自己立身不正,孩子就會更加叛逆,因為這與他們從小受的美好教育越來越不吻合。叛逆很正常,但如果孩子在價值觀世界觀形成期經常不斷地接收不良信息,他們的“觀”將是一生的影響。所以,如果家長有心教育孩子,那就先注意自己的言行,當然,還有思想。
尊重孩子的選擇其實是家長的一個艱難選擇。我們當然知道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并不就是放任,這是不用抬杠的,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道理:管得太嚴格不太好,太松也不太好,可這個“度”在哪里呢?那就是在原則事情上可以把關,日常生活和學習則要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意識。什么是原則事情?以學習為例,學什么怎么學是“技術問題”,而學還是不學就是原則問題。當然,在技術上,在學習的“技術”問題上,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幫忙,但也是“輔導”,重點還應在“啟發(fā)”。另外,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:除了教育內容之外,最難的就是教育時機的選擇問題。比如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說這樣一句話:小孩子懂什么,別插嘴!可剛一轉臉,又說“那么大的人了,怎么還不懂事呀”。孩子們就會很困惑“我到底是大還小呀。所以,這個“度”的問題,把握時間或叫時機很重要,F在商業(yè)忽悠得很多父母從“胎教”抓起,其實倒未必。如果在娘胎里就聽交響樂可能有好處,那胎兒也能聽到別的聲音,同樣會起作用?那父母這個期就要注意的言行,這是教育內容問題。從教育方面的書本知識和我們的體會看,更多家長更重視孩子出生后,特別進入幼兒園后接觸“社會”后的教育時機,F在競爭激烈,教育不公現象也嚴重,家長心理在原則方面的“度”上心里要有數,否則,很費勁地把孩子弄到所謂好學校又能怎么樣呢?
讓孩子學會擔當,重點是培養(yǎng)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心。除了重大原則事情,尊重孩子的選擇,鼓勵孩子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,趁孩子在身邊這個成長期,讓孩子早經歷失敗,都是很有益處的事情。